云南省滇池治污引进生物技术,小细菌“吃清”新运粮河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5月29日讯)通过投放一种叫科利尔菌群的细菌“吞噬”污水中的有机物沉淀后,原本发黑发臭的河水变得无臭、透明,甚至还有锦鲤游动……这是记者昨天在新运粮河下游生物技术治理试验区看到的一幕。据介绍,这种技术可以让河道污水整治后透明度达到1.1米,有机物去除率达到50%。
据悉,这是日前由云南省、市环保部门支持试验的入滇河道污水原地处理技术的“新招式”。它所采用的是“曝气—生物菌种处理—生态修复”的生物治污技术,也是目前国内在河道治理中广泛推广的污水原地处理手段之一。今年1月,由中美合资企业湖北科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首家引进我市入滇河道综合整治中,新运粮河成为第一条使用细菌治污的河道。
昨天下午,记者在南过境下段西侧新运粮河支流的试验区看到,从城区下流、乌亮发黑的污水被一道挡水坝网拦住漂浮物,河堤上一条蓝色管道有序地向河道内排下细管道,宽约20余米河面污水不断冒气泡上翻。过了沉淀池,黑水逐渐变清,恶臭也逐渐消失。在支流与干流交汇点附近,建有一道坝,坝外是一个10余平方米的水池。七八厘米深的池水清澈见底,池面上飘浮着一些水草丛,数十尾红色锦鲤戏游其间。
据科亮公司负责人张峻伟介绍,整个河段实验处理分为“生化反应区”和“生态修复沉淀区”两个部分,使用技术为该公司的科利尔生物接触氧化水处理工艺(简称KIC工艺),其核心产品包括科利尔复合菌活菌净水剂、生物带和微孔曝气管三个方面。“河道中的小气泡就是微孔曝气管作用形成,景观鱼池里的水就是处理过后的污水。”
“用这种工艺处理污水,不会对河水造成二次污染。”张峻伟介绍,科利尔菌群是从自然状态的污泥中筛选、分离出来的野生菌。通过生物安全性鉴定,不存在生物安全性担忧。此外,采用此技术净化河道污水不需大兴土建,不涉及大量管网建设、施工期短、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为污染河流整治提供技术支撑及工程示范,有效地削减滇池入湖污染负荷。
据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杨逢乐高级工程师说,运粮河支流污水处理实验工程实施后,经过取样检测试点区域处理后的水透明度在0.8米至1米之间,最大透明度可以达到1.1米,有机物去除率达到50%。该技术在上海、浙江、湖北等地有成功治理河道污染案例。
据了解,早在去年3月16日,云南省环保局专家组一行8人曾到上海市对“科利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治理的上海苏州河水系夏长浦河道进行考察。杨逢乐认为云南高源湖泊、城市河道甚多,支流分散,建管网和建管网投资巨大,若直接能在河道内进行治理则解决了这些困难,生物技术原地治污适合在云南推广运用。
市滇管局局长李昆敏:
生物处理是河道治污的方向
“新运粮河中运用生物技术治污示范工程的做法对其他入滇河道治理有一定借鉴,同时也是目前国内河道污水处理的方向之一,但一定要注重生态河道修复和生物处理技术整治的有机结合。”谈及对入滇河道的污水处理,市滇管局局长李昆敏肯定地说。
李昆敏说,河道治污是滇池治理之本,要从滇池治理大目标出发,最大限度地恢复河道生态能力是入滇河道综合整治的目的。城市河道往往具有改善水环境、提升城市景观、防洪泄洪等功能,综合治理必须多方面考虑平衡,其中改善水环境是河道综合整治最突出的中心内容。
“今后,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要科学治水、综合治理,河道整治不能一律搞‘三面光’。”他认为,在入滇河道的综合治理中,要科学、全面、前瞻地考虑河道功能的多样性,尽可能建生态河堤,最大可能的恢复、发挥河道自净能力,改善和提升河道和水体的景观。目前,生物化处理是国内河道治理效果较为明显的技术,具有一定借鉴作用。我们在对入滇河道整治中,尤其是对城市河道的整治,要根据各河道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在生物处理的技术运用同时,一定要结合城市建设、水环境整治和河道泄洪功能,尽可能最大化的生态化。
(来源:昆明日报,上海供排水项目网helen编辑,2008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