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一个农业大县可持续发展之印象(上)(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为:洱源西湖水乡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5月30日讯)4月26日。云南省洱源县茈碧湖西岸。
湖水如玉,柳岸闻莺。
“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为主题的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委中心组2008年第一次学习讨论活动最后一天的总结会在这里举行。
就在头一天晚上,州委书记刘明走出驻地,看到路边一个横标,上书“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他若有所思。第二天,在总结会上,刘明发言时谈到:“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这句话让我很受启发,一个小县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区域发展的大局中,把“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区域发展整体目标转化为自己的责任担当起来,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洱源县的党委、政府有什么样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和政绩观,这是我们这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一个亮点。”
这番份量很重的评价充分肯定了洱源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和追求。
从2003年起,在洱海源头的第一县,“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标语或横幅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一种坚忍不拔的责任担当、一种科学发展的境界追求正在这片秀美的高原水乡盎然生长。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洱源人视保护洱海为己任,当大理州举全州之力展开“洱海保卫战”,为我国湖泊保护治理树立一面旗帜时,他们以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执着与努力,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呵护着母亲湖水源,为洱海流域的人民拓展更大的生态空间。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推动洱源人反思发展之路,优化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滋养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洱海的源头,正在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态家园,一个可以让心灵栖息的故乡。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一种新型生态伦理观,一种生态文明意识在洱源萌芽成长。洱源人对洱海水源的呵护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觉行为
拥有五个湖泊、七条河流,地跨洱海、澜沧江、金沙江三个流域,洱源境内洱海流域径流量达7亿立方米,占洱海平均径流量的70%,洱源人与洱海紧密地联系起来,洱源人的胸襟对这面湖水的命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门可见一池莲蓬,入户直须穿杨拨柳,西湖村委会东登村民小组李银老人的家就在这样如诗如画的景色中,72岁的李银和老伴正在院中剪大蒜根。另外还做一道特殊工序,他们将剪掉的废弃物——大蒜叶齐刷刷地捆扎好、成垛地码在院墙脚晾晒,须根也统一装到萝筐里。为什么要这么做?李银老人非常自然地回答:这些蒜叶蒜根不能随便乱扔,要放在院中晒干,然后交给村中保洁员集中处理,“如果乱丢乱放,西湖水就被糟踏了”。
不仅李银家这样做,东登村委会家家户户都如此。为了洱海保护,洱源人深切关注洱海水源,对西湖的呵护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觉行为。
“月照西湖,闪银光哟,荷花映红十里岸,柳丝轻扬拍绿水,芦苇深处是故乡,天女撒下一面镜哟,六村七岛映水间……”一首《西湖月》在当地流传,李银告诉我们,他小的时候住在西湖中间的一个小岛上,环境美得让人自由自在。但是后来湖边村庄扩展越来越大,人们乱丢粪草的习惯没有改变,扔在路边、湖边的大蒜根大蒜叶腐烂臭气熏天,恶臭的黑水都流向湖里。湖水发臭变黑,人们都不敢喝西湖水了。没有了饮用水,李银老人一家不得不搬出小岛,花钱买桶装水喝。
在西湖边生长的人们终于发现母亲湖不是永远无私给予,她也会生病,她也需要人类的关心爱护。眷恋母亲湖、珍爱母亲湖、保护母亲湖的本能自然被激发,当全县把西湖治理纳入洱海治理的保护规划中,沿湖群众积极响应,齐心协力,全面完成了西湖1400.5亩鱼塘的退塘还湖任务,进行西湖湿地生态恢复,建成西湖生态码头……如今西湖成了高原水乡的“形象代言人”。就在离李银家不远,一块刻有“西湖水乡”的奇石旁成为游客聚散点,旅游大巴进进出出。为方便游人,李银一家在前院开了个杂货铺,生意还很不错。
西湖的今天就是洱海的明天,洱源人透过西湖的变迁看到洱海的影子,他们深深懂得了保护西湖就是保护自己,这样极为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得到引导和疏通就更进一层: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洱海和大理。当洱源自然而然地融入银苍玉洱大生态系统,融入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的开放系统中时,一种新型环境伦理观,一种生态文明意识开始萌芽生长: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保护洱海源头、珍惜共同的母亲湖成为全民自觉的行动,洱源人的举手投足影响着洱海的未来。
李银老人非常欣慰他的儿孙们都懂得了这个道理。他指着从西湖小学放学回来的小孙子,“现在连小孩子都知道要保护环境,学校每个星期都要开环保课,教他们要保护洱海水源,不要向湖里和江里倒垃圾,他们回来就监督我们:爷爷不准这样,奶奶不准那样,我们都被他们管着。”
茈碧湖梨园村,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所在,游人进村的第一时间必须知晓:保护洱海人人有责,共同参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洱源人一次次牺牲经济利益,一切发展都服从洱海保护
这里曾是茫茫旷野,现在却变成了一面湖镜,问候过往的云彩。这里曾是荒山漫坡,现在却变为滩涂,茭草密集,正与春风窃窃私语。这里,海西海前置库,流向海西海的河水被挽留下来——经过湿地净化后才能进入海西海,有了这个生态屏障,有“澄潭竹树”美誉的海西海更加澄净,水质已由2005年的III类提高为II类。
这片人工湿地既是洱源人的一个独有创造,也是洱源人的一份深情厚意。
在前置库的东北角,牛街庄白塔村,一个普通的村庄就是由此改变了发展轨迹。过去,白塔村、龙门村曾发展建造了87座石灰窑,当地群众生活红红火火,但是石灰窑产生的悬浮物危机到海西海的水质,2004年1月30日,洱源县决定取缔海西海片区的石灰窑,为了顾全大局,当地群众很快接受了这个安排,另行选择其他生计。
这是洱源人为了洱海保护,在经济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让步,一切发展都服从洱海保护的具体体现。
2003年以来,洱源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洱海保护无小事,洱海之水金不换”的执政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绝不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和宣言。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洱源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位任务,一切工作、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保护洱海水源为前提,为了洱海清,也为了洱源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坚定这个根本原则不动摇。”洱源县委书记许云川这样概括洱源党委、政府的工作定位。
一切以洱海保护为前提的“绿色政绩观”,使得全县党政干部懂得牺牲,知道取舍。早在2005年洱源县的财政收入就已过亿元,在大理州名列前茅,但是环保至上的原则,洱源县委、县政府主动放弃影响环境、影响生态的发展项目,2007年,洱源县在全州的排名跌至第八位。
2008年,洱源县建设全国重要的钛矿精深加工基地目标终于进入实质阶段,大理矿业投资18亿元建设150万吨的金属钛项目进入矿产资源整合和厂址选定阶段,但是就是这个建成后产值可达15亿元的重大项目因为环保投资大而且项目被放置到远离洱海源头、远离中心城镇,招商工作连续数年无功而返。
对洱海,洱源人一往情深,爱得深沉,爱得执着。
尽管还是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还是一个尚有2万多贫困人口的农业大县,但是面对保护洱海源头这样头等大事,洱源没有一丝一毫迟疑,举全县之力,呵护身边那一渠或是那一池碧水。2003年至2006年,全县投资1.15亿元实施洱海水源保护治理“六大工程”,其中3年来累计从本级财政收入中拿出3000多万元投入洱海保护。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洱源人秉承科学精神,创新思路,不断为洱海源头水污染防治工作和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的水污染防治探索出新路子
“尝尝看,绝对无公害”,站在洱源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湿地试验示范工程露台,杨润辉,洱源县环保局副局长没有顾虑地从生物池中掰下一株水芹菜,径自放进嘴中咀嚼起来。
他身后,是云南省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块人工湿地,是芦苇茭草织就的一网清凉纱帐,脚下清流汩汩,水芹丛丛,莲花簇簇,岸上柳丝绦绦,翠色接天连日,“这里是一座浑然天成的两栖公园”,因为在我省最先创意采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洱源人有些自豪。
湿地被誉为地球的“肺”,具有显著的净化功能。洱源县利用湿地净化系统,对污水厂出水实施深度净化,在污水厂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于厂污染物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类排放标准后,再经过湿地净化,最终使排入海尾河的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水质,保持与洱海及入湖河流水质目标一致。据州环境监测站对进出水质监测结果,总氮的却除率为94.32%,总磷的去除率为94.26%。工程通过1年多的运行,趟开一条湖泊治理脱氮除磷的新路。
为了洱海保护,洱源人正以无比坚定的决心,秉承科学精神,创新思路,不断为洱海源头水污染防治工作和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的水污染防治探索出新路子。
以制度建设推进生态洱源建设,洱源增强环境保护执行力,他们贯彻“环保风险抵押金”,环保工作奖惩分明。围绕县内主要入湖河流中弥苴河全年水质总体达到III类水质标准,永安江、罗时江全年水质总体达IV水质标准的要求,县委、县政府与洱海流域6个乡镇和12个县级有关部门,6个乡镇党委、政府与村、站及乡镇范围内的企业,村委会与村民小组,村民小组与农户层层签订《洱海水源保护治理目标责任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围绕责任目标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根据目标责任,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38名县级领导、责任单位和镇乡正副职领导,站所和村级领导都必须上交风险抵押,全县共收风险抵押金14.81万元。
为了挑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这一世界难题,洱源县走在前列。4年来,洱源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指导,让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成为一项普及技术,洱海流域6个乡镇55万亩土地推广控氮减磷优化平衡施肥;实施茈碧湖、西湖面源减污缓释肥工程。实施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工程,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累计建设沼气池2万多口。右所、牛街、三营、茈碧湖、凤羽等镇乡的简易村落污水处理系统项目也正在设计与实施。
一番痛定思痛,一番勇于探索,洱源县又恢复了她洁净的本真,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洁,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宜居景象处处可现。随着洱源污水处理和截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全面实施,使洱海主要入湖河道和村落污水处理能力显著增强,面山绿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海西海和茈碧湖两大洱海水源的水质达到了II类标准。
从洱海的源头开始,从人们的生态行为开始,洱源县为洱海保护作出了榜样。
清晨,茈碧湖畔,山青青,水盈盈,三五朵睡眼惺松的海菜花散落于这一池的清新妩媚中。良好生态中的洱源是美丽灿然的,是生机勃勃的,正在青山绿水间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洱源人,践行着“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的道义和理想,让生态家园建设收获到了“谁道洱河千胜景,源头此处更澄清”的诗情和画意。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为:污水处理厂一角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为:县城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湿地一隅
(来源:云南日报网,作者:记者雍明虹、刘流、张莹、段培灿、肖志雄,上海供排水项目网helen编辑,2008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