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志愿者考察巢湖水质(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6月3日讯)昨天上午,安徽省合肥市大圩乡的巢湖岸边,红旗招展,人头攒动,来自合肥市委、市政府、老龄委、巢湖路小学、联合利华、新华学院及社会各界的近200名“母亲河守护行动”志愿者,聚集在这里,对巢湖水质进行考察。
巢湖是合肥人的生命湖
巢湖,我国著名的5大淡水湖之一,水域面积800平方公里,容积20亿立方米,以忠庙—姥山—齐头咀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大湖区。占巢湖面积三分之一的西半区,属合肥市管辖,在出入巢湖的9条主要河流中,属合肥境内的有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和杭埠河。因此,巢湖是合肥的重要备用水源基地,一旦合肥出现水荒,将要用巢湖水作为合肥人的饮用水。巢湖的水质保护对于合肥来说非常重要。
保护巢湖水质刻不容缓
昨天上午11时,在开往巢湖下游的“金舟号”轮船上,合肥市环保局路军局长告诉记者,目前,巢湖境内的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的水质为V类,偶尔出现劣V类,杭埠河的水质为IV类,西半湖呈中度富营养状态。其主要的污染物是总磷和总氮。据介绍,巢湖水体污染的原因和过程是多方面的。较长时间以来,巢湖水质基本状况较差,全年一般保持在IV~V类水体,高温季节往往为劣V类,每年5月以后,开始有小面积蓝藻零散分布,特别是在夏、秋两季,湖面多为东南风,水面大部分漂浮物和蓝藻被推向西半湖,导致蓝藻大面积发生,有时还出现蓝藻水华。其外源方面,流域内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水质下降的主要因素。如流域内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污水处理厂建设、配套管网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农业污染日益突出,点源、面源污染叠加,大部分生活污水,人、畜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外加农药、化肥没有得到合理使用,经过地表径流或渗透,最终进入巢湖,造成巢湖水体污染。其内源方面,主要是治理技术不够成熟,水体自净能力萎缩。巢湖是一座半封闭型湖泊,水体自然交换能力不够,湖泊底泥淤积严重,湖区实地面积萎缩,水生动、植物物种减少等因素均可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最终湖水呈现富营养化状态。
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巢湖
前不久,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在“母亲河守护行动”开幕式上激昂地说:“到2010年,不让一滴污水流入南淝河和巢湖!”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巢湖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不断加大对巢湖水污染治理的力度,按照“治湖、治河、清源、截污”相结合的方法,先后建成了5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达56万多吨,建成672公里污水管道,14座污水泵站和一座10万吨/日的中水厂。2008年,34个涉及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项目正在开工建设或即将开工建设。近年,合肥经济增长,人口增多,但并没有因为这些而导致巢湖西半湖的水质恶化,恰恰相反,水体主要污染物与“十五”期间相比,还有所下降。
(来源:江淮晨报,作者:罗从旺,上海供排水项目网helen编辑,2008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