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生态文明新追求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6月7日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安徽省黄山市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国际旅游城市,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全力推进生态大市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市人民的新追求。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污染减排步伐。2004年以前,我市无一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经过艰苦的努力,从2004年开始,我市大力提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积极筹措资金1.13亿元开工建设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截污管网,2005年9月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工程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2006年筹措4000万元资金开工建设了黄山区日处理3万吨的污水集中处理厂;尔后,我市又筹措资金8000万元开工建设日处理5万吨的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及配套截污管网,同时,黄山风景区也完成了3000吨/日的温泉景区污水集中治理工程。
截止到目前,全市已建成一座市级污水集中处理厂和一座区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达8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由2004年的空白提升至80%。休宁县也于2006年底开工建设污水集中处理厂,祁门县、黟县的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前期工作,将于今年开工建设。到2009年全市三区四县将全部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并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投入运行大幅削减了生活污水COD排放,新安江母亲河将日渐清澈。
为保障居民健康,近年来,我市加强了生活、医疗及危险固废处置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力度。过去我市生活垃圾实行简易卫生填埋,未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2005年我市筹措8000多万元资金开工建设日处理330吨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并配套建设了渗滤液处理站。我市还制定并出台了垃圾处理收费政策,新建了城市垃圾收集清运中转站9座,关闭了屯溪区、徽州区两座简易填埋的垃圾处理场,使得全市生活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
在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步伐的同时,我市投资1300多万元开工建设了日处理3吨市医疗危险废物集中处理中心。目前,全市区县及重点乡镇的医疗机构均与处置中心签订了医疗危险废物处置协议,
全市医疗垃圾收集、运输、焚烧处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达100%,解决了长期以来医疗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混同处置的问题。
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我市不断强化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全市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了64套工业污染防治设施,对工业企业进行了排污口规范化建设。13家国控、省控重点工业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测和监控设施,通过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实现工业企业污染稳定达标排放。全市先后完成了龙胜化工有限公司水循环综合利用工程,黄山迎客松啤酒有限公司水污染防治设施扩建工程,20家环氧树脂化工废水治理工程和黄山市泰柯活性白土厂废水和粉尘综合治理回收利用工程等一批重点工业污染防治项目。关停了屯溪水泥厂等16家污染企业和生产线,全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和COD排放总量得到大幅削减。我市还对重点工业企业和行业实施了季度监测、月度监测制度,监测结果表明,我市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率达100%。
开展“创模”工作以来,我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个围绕,一个不上”的工业发展和区域开发方针,严格执行环评及环保“三同时”制度,环评工作由以前的主要工业污染项目扩展到所有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规划。全市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已于去年全部完成区域规划环评,项目及区域开发环评执行率由2004年的60.3%提升至目前的100%。与此同时,我市加大了项目建设和区域开发“三同时”监管力度,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专项执法检查,6个经济开发区入园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在项目实施中,我市将污染减排指标和项目审批有机结合,实施了严格的项目总量核定制度,对超总量排放的流域和地区实施区域限批,从源头上有效地控制了污染增量。截止到目前,全市主要水污染物COD排放量、主要大气污染物SO2排放量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目标内,污染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近年来,全市各地结合实际,突出重点,通过建设生态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目前,全市已建较大规模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49处,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的基地面积达72.2万亩中,形成了一大批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基地,全市生态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由2004年的57家增至现在的83家,营销收入达16.72亿元,初步形成了以茶叶、蚕桑、菊花、经果、木竹和山野食品为主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增收,提升了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依托优良的生态资源,全市各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已建各类乡村旅游示范点77个,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民致富的新渠道。
在全力推进生态大市建设过程中,全市各地积极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并完成22.61万亩的退耕还林工程,建成了徽杭、合铜黄高速生态线,完成黄山松材线虫病二期工程建设并通过国家验收。与此同时,我市加大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力度,全市共完成60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累计净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各地大力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到2006年底,我市已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5个,占全省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比例达32%,居全省首位。
近两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完成了跨省行政区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定量化课题研究。2005年我市委托国家级科研机构开展并完成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课题研究,为国家开展和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试点提供了依据,国家相关部委已将新安江流域列为全国跨省行政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试点的首选。目前,该项目已正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黄山是祖国的瑰宝,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目前,全市上下正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黄山”的宏伟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促进资源、生态、经济和谐统一发展。全市人民正满怀信心,把黄山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新家园。
(来源:黄山日报,作者:记者祁俊,上海供排水项目网helen编辑,2008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