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让治污者有钱可赚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6月13日讯)5月6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污水处理厂一片忙碌景象:安装曝气头、调试粗格栅、更新进水泵……总投资4600万元的大修工程正在紧张进行。这家运转了16个年头的省会首家污水处理厂,终于在多年“带病”运转中停了下来。
建得起、运营不起,是当前诸多污水处理厂的通病。
从文章中可以得知,很多污水处理厂建成之后运营效率并不高,有的为了任务不得不“带病”运转,有的甚至建成之后干脆就成了摆设,花不菲的钱买来的设备只能“晒太阳”。造成巨大浪费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污水不能得到及时处理,造成环境的恶化,给已不堪重负的生态系统带来更大压力。
一方面是政府强调环保,投入巨资建设污水处理厂,一方面是企业入不敷出,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闲置不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种悖论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造成治污设备“晒太阳”的原因,说白了就是缺钱。石家庄市桥西污水处理厂仅一次大修就需4600万元,可见污水治理的确是一项费钱的工程。由于目前大部分污水处理厂是依靠财政拨款来维持生计,对于那些财政并不充裕的地方要拿出大笔资金投入到这上面,还真有些难度。这也就造成污水处理厂“给多少钱,办多少事”,钱给得多,就开足马力;钱给得少,就只能“带病”工作,或者“偷工减料”。
对于这一通病,有些地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谎报运行数据,擅自停止运行、闲置或者不正常运营的城市污水处理厂,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责任。但在笔者看来,以行政手段敦促治污企业正常运转,只能见效于一时,如果运营成本太高,入不敷出,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要改变这种状况,出路只有一条,就是使污水处理产业化、市场化,让治污者能真正从中赚钱。
长期以来,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与运作作为公益事业由政府来负担,这种模式导致政府的包袱越背越重,加之各级政府财力有限,使得各地污水处理厂要么建设严重滞后,要么建一个赔一个。而随着环保压力的加大,国家对环保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坚决取缔饮用水源地的直接排污口,严禁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污水。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到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要达到这一标准,各地可能还要上马一大批污水处理厂,而与之俱来的财政压力更是可想而知。
所以,要想治污取得良好效果,政府包办已不可行。必须对现有机制进行改革。一方面,坚持“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排污者收取合理的污水处理费,并根据治污成本不断调整;另一方面,引进市场机制,使污水治理走向产业化,使治污者有钱可赚。
(来源:河北日报,作者:顾赞良,上海供排水项目网helen编辑,2008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