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告别城市“龙须沟”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11月16日讯)江苏省镇江市的古运河、运粮河和丁卯团结河最近通过河道整治验收,标志着镇江市内8条“龙须沟”已经完成初步治理,而治理难度最大的周家河也即将进行验收。镇江是如何告别城市“龙须沟”的呢?近日,记者走进镇江市去探个究竟。
家门口“龙须沟”不见了
记者来到镇江市最大的一条城中河——古运河综合整治现场。在古运河的支流市民河边,不少老人、抱小孩的妇女,争相观看远处河面上正在修建的亭台水榭。
“半年前,这里还乱糟糟一片,整个市民河臭气熏天。我家原来就在河边,每天就算紧闭家门,臭味照样能钻进来。夏天一到,苍蝇蚊虫多如牛毛,苦不堪言!真没想到,现在‘龙须沟’不见了,河道变宽了,水变清了,水里还有了小鱼儿。”在市民河畔生活了几十年的严大爷感慨万千。
镇江市京口区象山街道办镇村建设和管理所所长尹协祥告诉记者,以前玉带河要接纳周边3个社区和1个校区近9万人的生活污水,现在沿岸的3个污水排口都堵住了,污水通过铺设的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大大改善了玉带河水质。
今年2月,镇江市9条内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展开,通过半年的整治,累计投资11亿元,河水水质改善显著。7月,市区9条河流综合污染指数较2月份下降了55.3%,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下降了70.7%、62.1%,顺利实现了镇江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主城区污水不下河,建成区内污水主管网全覆盖”第一阶段目标。
9个月破解“九龙治水”困局
据了解,江苏省镇江市地处长江与运河交汇处,市内有28个山头与9条城内河道,水绕山转成了镇江的特色。上世纪90年代后期,9条内河两岸工业企业遍布,243家工业企业带动了当地经济迅猛发展,也导致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内河,水面渐渐变臭发黑,曾经清澈的河流成了“龙须沟”。
虽然多年来镇江市政府一直致力于黑臭河整治,但9条内河一直无法达到“水清、岸绿、景美”的效果。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镇江市常务副市长秦景安认为,9条内河穿城、抱城,涉及多个管理部门,各部门都认为自己有责,但不是全责,“九龙治水”的困局导致推诿扯皮,矛盾迭出。
2010年12月,镇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题听取了住建局、水利局、环保局等单位关于市区黑臭河整治的情况汇报。市委书记许津荣、市长刘捍东决定用9个月的时间,彻底整治市区古运河、运粮河、光明河、虹桥港、玉带河、大港河、丁岗团结河、丁卯团结河和周家河9条内河,还清澈于老百姓。
镇江市借鉴太湖治理理念,建立河长制,润州、京口、新区管委会“一把手”及水利、环保“一把手”担任9条内河的河长,不论哪个单位、哪个人员都要服从安排,在河长统筹下开展工作。
镇江市对全市9条黑臭河流整治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即在今年9月底前确保取得明显成效,否则将对责任人予以严厉问责。
“市区规划的价值取向一定要建立在山水关系上。要知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一定要陆上与水上并治。”王梅芳是镇江市水利局局长,他还是古运河、运粮河的河长。
他认为,城区水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相关支流都应该列入治理范围,治理不能仅仅解决水的问题,还要解决民生问题。他所负责的古运河长达16.69公里,是9条内河中最长的一条。沿河棚户区、破旧房屋和“城中村”居民约有500户,还有200多户商铺,为了让居民搬离古运河两岸,政府投入4亿多元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今年年初,镇江市成立市区河流专项整治工作办公室,抽调了组织部、宣传部、纪律检查委员会、住建局、水利局、环保局6位分管负责人,镇江市政府副秘书长顾大福任整治办主任。河流整治办不承担具体的治污任务,而是根据政府的授权,全力行使监督的职能,督办各地治污重点工程进度。
镇江市住建局给排水管理处副处长赵宝康告诉记者,内河整治原本是没有政府预算的,而是最大限度地调取了市长备用金,其他城建项目都让路。“内河整治首先要控源截污,仅此项镇江市就投入1.7亿元,整治160个排口,铺设22公里管道,建设了6所泵站。”
“一边是‘河长制’,创新了机制;一边是河流专项整治办,突破了体制。经过不断努力,多年的‘龙须沟’变成了清水河。”刘捍东深感欣慰。
“城市要发展,但镇江绝对不要带着臭味的GDP。9条内河是镇江之魂,也是衡量百姓幸福指数的基本标志。”许津荣告诉记者,镇江市每年财政支出的70%和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和社会建设,“镇江财政不算宽裕,这么大的比例用于民生改善,政府在GDP与民生幸福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闫艳,上海供排水项目网刘小冈编辑,2011年11月16日)
「该帖子被 admin 在 2011-11-16 20:24:28 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