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泥围城:城镇每年产生污泥2200万吨部分含重金属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8月20日讯)在广州,一船污泥、四五百吨、满含重金属、病原体和细菌,只需要雇条船,花点油费,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偷排进河道,获利七八万元。
在北京,怀疑受到污泥围困的市民一度制作了污泥堆放点地图,分布在京郊的三十多个污泥填埋点被一一标明经纬度,把它们连接起来,恰如一座污泥长城,围住北京。
在深圳,2009年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由于填埋的淤泥过多,地下水头压力过大,淤泥从地底喷涌而出、流入河内,最深处可达腰部。
广东、浙江、北京、上海、贵州、宁夏、四川、重庆……乃至西部城市乌鲁木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泥问题的困扰。
“重水轻泥”埋下祸根
中国污水处理产业正越来越受困于令人难堪的污泥问题。截止到2010年底,全国城镇污水处理量有343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三峡水库总库容。这座“水库”每年吐出的“脱水污泥”则接近2200万吨,而其中80%污泥未得到处理。如此之大的污泥总量,一旦失控,中国面临毒泥围城的形势比垃圾围城将更加严峻。
“2200万吨仅仅是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后的污泥量,全国数千个各类经济或工业开发区的工业废水污泥大多数不在统计之列,其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洪臣说。石化、冶炼、制革、印染等行业的污泥不少含有危险物质,危害更大。
“污泥偷排的利润太高,违法成本太低。”在长期工作于政府水务部门的许庆看来,如此之大的利益关系和灰色监管空间,肯定有人铤而走险。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染物的浓缩,随意堆放或简单处理会存在较高的二次污染风险,破坏土壤、大气和水资源,部分污泥中的重金属渗入地下水后还可能通过食物链,重新回到餐桌上。如果现在不进行科学处理,将会对子孙后代造成无法弥补的影响。
糟糕的现状,源于城市污水处理“重水轻泥”。“十一五”以来,中国污水处理行业快速发展,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了与美国相当的污水处理能力,但与国外污泥占污水处理设施投资近半的比例相比,中国的相关投资一直处于滞后状态。
事实上,在“九五”末期,中国就已意识到污泥问题。作为2009年出台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的主要起草者,王凯军已感到,污泥处置热正在袭来。一个例子是,从2011年开始,在全国水处理行业的专题会议中,超过70%跟污泥处理有关。成熟的、不成熟,实验室的、外国的,淘汰的技术,甚至未来的污泥处理技术都涌进了这个市场。“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有没有技术、选择什么样的技术,而是地方政府作为还是不作为。”王凯军说。
而解决的关键在于政府的决心,过去污水处理厂之所以建设得这么快,就跟减排压力下,与各地核算COD(化学需氧量)考核指标挂钩有关。“如果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不能跟政绩挂上钩,十二五期间,污泥处置建设恐怕依然会步履蹒跚。”王洪臣说。
臭气熏天的投资“香饽饽”?
2010年底,环保部下发《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污泥处理设施应当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不具备污泥处理能力的现有污水处理厂,应当在该通知发布之日起两年内建成并运行污泥处理设施。
这相当于释放了明确的政策信号:污泥处理完全有望成为环保产业的新增长点。
过去一年,包括红杉资本、联想投资、青云创投、启明创投、德同资本、凯旋创投等在内的多家风险投资机构闻风而动,纷纷布局污泥处理产业。络绎不绝的风投开始频繁穿梭于中国各个省市臭气熏天的污泥处理厂。
但是,仍然有许多障碍在阻碍投资人。首先,这是一单跟政府做的生意,目前,污泥处理企业的收入主要来自政府的污泥处理费,“赚多赚少全靠谈,企业的政府关系决定了其拿单能力。”一位青云创投的投资人说,“再说政府也不会让你太赚钱,回报有限。”而更直接原因是,现有的污泥处理公司并没有稳定、持续的收入来源,盈利能力仍有待验证。
污泥处理企业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也存在诸多问题。中国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长期混同处理,所有污泥都含有重金属而难以用于堆肥。这导致一些已经建成的污泥处理项目,采用了国外昂贵的技术设备,处理之后的“干净”污泥却无处可去——这些处理的“有机肥”被农业部禁止进入农田,只能用作绿化土、填埋土、路基土等,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此外,现有的厌氧消化、好氧发酵、焚烧等技术路线都存在各自的明显利弊,并不存在一种处理成本又低、速度又快、占地面积还小,在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方面都具有优势的污泥处理技术。投资人则认为押宝任何一种路线似乎都是种冒险,他们耳边回响着不同技术路线拥护者之间的互相攻击。
政府的决策,也影响着污泥产业发展最重要因素。尽管2010年以来涉及污泥处理的政策文件已经出台不少,但多集中在技术指南等细节性政策上,在目前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下,污泥处理产业的主管部门仍不明晰,责任散落在环保部、农业部、住建部等部门,这也导致决定行业整体发展方式的核心政策至今仍是空白。
按照即将出台的《“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拟新增污水处理及相关投资额约4210亿元,其中污泥处理和处置设施投资312亿元。
然而,这也许只是春天的前夜。
“关键的问题不是要投资多少,而是谁来付这312亿元。”从事了多年污泥处理技术研究的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朱伟说。这关系到谁是污泥处理处置服务的甲方,谁是污泥处理处置服务的付费主体。
有人认为应当使水价上涨,由社会来承担污泥处理的费用。据估算,如果在现有水价中增加2角钱的污泥处理费,“污泥处理产业会一下子爆发”,但如此敏感的价格变动在短时间内并不容易实现。
也有折中的办法,就是污泥处置企业向地方政府争取“一事一议”的财政资金支持,但这种模式下产业难以大规模发展。
“付费机制一天没有,这个产业就不可能转起来。”朱伟说。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周末》,作者:记者杨大正/记者吕明和、谢丹,上海供排水项目网戴晓红编辑,2012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