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流,让我们重新认识你"系列报道②
(水业中国网上海站8月29日讯) 上海:苏州河水清一个梦想:让河水由污变清
6月22日下午,记者在苏州河畔,看到的是洁净的水面、粼粼的波光、长长的绿化带、亲水的平台,还有绿荫下成双成对的情侣。这就是那条多少年来以黑臭闻名的苏州河吗?
历史上的苏州河,也曾风光旖旎,水产丰富。它从江苏太湖东至上海外滩汇入黄浦江,全长125公里的河道在上海境内就有53.1公里,是上海名副其实的母亲河。现代工业的兴起让苏州河饱受污染之苦。上世纪20年代,纺织、面粉、粮油加工、机械化工等大批工业企业在苏州河沿岸聚集,众多产业工人沿岸而居,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里。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原有的产业基础,一些工厂仍布局在苏州河两岸,虽然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但水质依然处于恶化之中。
“外白渡桥旁的上海大厦,是当时鸟瞰外滩市容的制高点,常请一些外宾登顶远眺,可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那条刺目的黑、黄分明的界线,以及空气中的阵阵臭气,却大煞风景。”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顾友直告诉记者,到1978年,苏州河市区河段变得终年黑臭,水面垃圾大量飘浮,水中的溶解氧几乎为零,鱼虾绝迹,河水呈现沥青色,成了一条“臭”名远扬的“死”河。
“让苏州河变清”成为上海人的梦想。即使在如今的苏州河畔,我们仍能看到这梦的影子。河畔的一片绿地,取名“梦清园”,普陀区的同志告诉我们:“这个名字,就寄托着让苏州河由污变清的梦想!”
这一个梦圆得并不容易!
1988年,上海市拉开了全面整治苏州河的序幕。十数年时间,历经了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和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二期工程,相继投入了120多亿元,到现在综合整治三期工程仍在进行。但被污染了近百年的苏州河已经“复活”,流水变清,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国家五类景观水标准,河道里鱼虾重现,生态系统初步得到修复。
一个信念:咬定治污不放松
减少污染源的排放是城市河流治理的根本。从1988年开始的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采取的主要措施即是“截污”————敷设管道,截流主要污染源,平均每天减少向苏州河排放污水120万立方米。
1998年,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启动,第一目标仍然是污染治理,并且把治理工业污染扩大到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一起治理。这一工程敷设管道209.7公里,新建泵站12座,改建各类泵站设施57座,截流污染源3175家,平均每天向苏州河又少排污水30多万立方米。同时,关闭禽畜牧场36家,治理8家,搬迁了长寿路桥以东沿岸9处环卫码头和19处货运码头,新建垃圾中转站和粪便排放站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改变作业方式,改善了沿岸“脏、乱、差”的状况。
2000年,苏州河黑臭现象基本消除。当年11月,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在苏州河上举行了赛艇比赛,这是苏州河上举办的第一次大型水上活动。“市民们奔走相告,争相前来观看,我们小区的观景平台挤满了人。”家住苏州河边的亲水社区————中远两湾城的退休老师朱佩颖回忆说。以后,苏州河上每年都有赛艇或龙舟比赛,已成为上海城市景观体育的一项标志。
但是苏州河水质仍然不稳定。2002年综合整治一期工程完工后,第二年就启动的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主要目标仍然是治污。“一是继续截污,二是对雨天的市政排水等采取措施。”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朱锡培处长解释说,当时只要一下大雨,来不及处理的雨水和污水就会从市政排水管道直接排入苏州河,使苏州河水质发生反复。二期工程一项主要措施是在市政泵站前修建雨水蓄水池,把下雨时来不及处理的初期雨水存起来,雨停后再送到污水处理厂,而不是直接排放到河里。
2005年二期工程完工之后,苏州河水质相对稳定。“但是河流的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自净能力也较差。”朱锡培说,“不能有反复,一旦反复,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因此,今年启动的三期工程,治污仍然是首要目标,一是继续截污治污,二是对河道底泥进行疏浚,进一步恢复河道生态。
一个飞跃:科学治水天地宽
苏州河是一条潮汐河流,污水随着潮涨潮落在黄浦江、苏州河以及众多的支流之间回荡。上海通过修建闸门、利用原有水利设施采取综合调水措施,使下游潮水不再上溯,让河水单向流动,“流水不腐”,解决了污水回荡问题。
河流治理,关键是要恢复其生态功能。上海建造了每小时充氧150标准立方米的第一艘曝气复氧船,作为消除水体黑臭的辅助手段,起到了逐渐修复河道生态系统的作用。
城市河流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规划、环保、环卫、绿化、水务、航运、市政、沿岸开发等等众多的条块方面。“从原来的‘污染治理’到‘综合整治’,可以说是我们治理苏州河观念的一个飞跃。”朱锡培说。
有了这个观念的飞跃,原来由环保部门牵头的污染治理,变成了市政府成立专职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市长担任组长开展综合整治;有了这个观念的飞跃,才有了高起点的《苏州河滨河景观规划》出台,才能把苏州河岸的公共走廊还给市民;有了这个观念的飞跃,才会有《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这一单独针对一条河流的规章制度出台,来协调各相关部门的职责……
与此同时,他们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机制。一是资金筹集机制。这项历时十多年的大工程,总投资超过140亿元,资金从何而来?早在1988年治污一期工程之时,上海市就从世界银行贷款16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利用外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从亚洲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近60亿元。这些贷款怎么还?上海采取有偿排放的原则,适当提高了排水费。
这不仅提高了企业和市民的节水意识,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二是各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譬如市政部门首先考虑的是排水,使积水不影响市民生活;环卫部门考虑的是清运垃圾,原来的垃圾都从水运码头走等等,这些或多或少都会对苏州河造成污染。上海市在实践中成立了统一机构,统一协调,要求各职能部门在执行自己的职能之时,首先必须考虑苏州河的治理。
城市河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要治理好城市河流是不可想象的。“环境治理是有效益的,苏州河治理的成功之处是老百姓都享受了这种效益,而不仅仅是沿岸的房地产开发商。”顾友直说,上海市民对苏州河治理非常关注,哪里有污染,马上就有市民打举报电话。
亚洲银行独立进行的调查显示,94%的市民对苏州河治理工程表示满意。本报记者 万建民 李治国
尊重客观规律打持久战
上海苏州河经改造变成景观水带,不仅反映了一条河的治理历程,更是这个城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缩影。
让苏州河水变清这个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几代人的努力和奉献、坚持和创造。正因为如此,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于近日获得了首届“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称号,这是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最高奖项。
苏州河治理成功了,用了不到20年!1988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出号召,“决心把苏州河治理好”,苏州河开始全面整治,短短十余年间,经历了合流污水治理、综合整治一期、二期工程。而今河水变清,鱼虾重现,河岸新绿,景观一新,不再是肮脏污染的浑浊之河,而是见证上海飞速发展的清清之河。是怎样做到的?上海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治水为中心,以恢复生态系统为目标,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重在治本,标本兼治,走出了“统筹协调、系统管理,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基于生态系统的现代流域水环境管理之路,体现了“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水生态环境建设并举、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点源和面源同步控制、新老污染源同步控制、水质和水量并重”的治污先行的原则,积累了规划、环保、环卫、绿化、水务、航运、市政、沿岸开发等多部门联动合作治水的宝贵经验。实践证明,河流治理除依靠行政手段外,更需要科学研究、市场化运作、公众参与、信息共享等来支撑。
治理污染无捷径,必须下大决心,尊重客观规律打持久战,毕竟污染容易治理难。苏州河没有停顿,今年上海市还将实施苏州河整治三期工程,进一步改善水质,恢复水系生态系统,向2010年世博会献礼。
上海市的长期目标是,苏州河干流下游水质与黄浦江水质同步得到改善,苏州河支流水质与干流水质同步改善,生态系统进一步恢复,水质保持在五类景观水标准。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副司长 赵华林
(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王光禄 卢成柱 2007-08-29)(水业中国网陈霁冬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