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于幼军撰文:用市场经济思路实施兴水战略
(水业中国网上海站8月28日讯)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近年来,山西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水情水脉,创新理念思路,制定规划政策,举全省之力实施兴水战略,努力实现山西水利建设的突破性发展。
水资源匮乏成为制约山西发展的“短板”
水,润泽万物、维系生灵,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须臾不可或缺。水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治理,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当今世界,由于气候日趋转暖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类正进入水资源紧缺时代,水资源的多寡及其利用状况已成为影响地区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的1/4,属于最贫水国家之列。山西又是我国最缺水的省份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381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7%、世界平均水平的2.2%,远低于人均500立方米的国际极度缺水标准。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山西省委、省政府为解决山西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行了不懈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水利建设,特别是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引黄入晋”工程,保障了人民生产生活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需要相比,目前山西的水利建设明显滞后。一是水源控制工程严重滞后,导致地表水大量外流。造成山西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状,既有自然气候和地理地貌等先天不足的原因,更有工程性缺水等原因。1976年至今30多年,山西仅动工建设3个水库,而且尚未有一个投入使用。全省水资源调蓄量不到河川径流量的1/10,是北方地区地表水利用率最低的省份。二是供水结构不合理,地下水严重超采。三是水污染形势严峻,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严重滞后。四是采煤对水资源破坏严重,使水资源短缺问题雪上加霜。全省有2/3的城市和县城发展受到缺水的严重制约,近一半水浇地得不到充分灌溉,还有8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许多农民群众因水而困、因水而贫、因水而残。
水资源严重匮乏,制约着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着人民生活。而且,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这一问题还会遗祸子孙后代。实施兴水战略,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有效保护、永续利用,是山西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事要事。
启动实施兴水战略工程
面对水资源匮乏的严峻局面,山西省委、省政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和民主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实施兴水战略的总体思路:按照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的原则要求,科学规划、标本兼治、开源节流,以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运作为动力,突出抓好应急水源建设,全面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和水环境保护治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管理,促进人水和谐,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按照这一思路,2007年的重要任务是启动实施“六大兴水工程”。
应急水源建设工程。在3到5年内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库和重大引水工程,兴修大批小水库、小水坝、水塘,维修加固所有病险水库,拦蓄用好“天水”。同时,继续完善万家寨引黄总干和南干工程,提高运行管理水平,降低供水成本,保证供水水质,扩大引水规模;按照务求实效和工程效益与全局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统一的思路及原则,完善引黄北线工程规划,并争取国家批准动工建设。这批重大工程完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山西水资源严重短缺和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保障人民吃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
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十一五”期间,整合主要产粮区的灌溉资源,建成总面积达1000万亩的水源保障、设施配套的骨干灌区;围绕保障人民吃水和农业用水需求的目标,对太行山、吕梁山的中型灌区和井灌区进行挖潜改造修复,积极发展集雨灌溉工程以及小泉小水的开发利用等,满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对水的基本需求。
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山西沿黄各县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排入黄河的泥沙多达4亿多吨。这一自然条件同时也是建设沟坝地的资源,而淤地坝具有拦沙淤地、防洪抗旱、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帮助农民增收和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十一五”期间,山西将在沿黄一级支流流域的48个县,通过建坝拦沙、蓄水淤地,建设1万座淤地坝,新造稳产高产沟坝地80万亩,改善山区县的农业生产条件。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五”期末,山西仍有1000万农村人口面临着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务必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并实现村村通自来水,让全省农民都喝上安全洁净的水。
城乡节水工程。实施兴水战略,既要重视开源,也要重视节流,采取坚决的节水措施。山西将通过推广节水技术、健全节水机制等措施,在农村规划建设一批节水灌溉园区;在矿山、工厂和城市加快推进废水回收、中水利用;通过宣传教育和实行水资源、水商品有偿使用、阶梯水价等办法,强化全民的节水意识,搞好工农业和城镇生活节水。力争到“十一五”末,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5%,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从现在的0.47提高到0.5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从目前的155立方米降到100立方米。
地下水及水源地保护工程。按照各地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地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布局和规划。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力争5到10年内实现采补平衡;认真贯彻国家和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泉域水资源和水源地保护;大力加强水污染防治,全省11个地级市和有条件的县级市“十一五”期间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网,完善水质监控网络;强制排污企业安装污水处理设施和监控系统,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坚决依法依规处理;采取扩大引黄水量和中水回用等措施,多渠道增加河流生态用水,使境内主要河流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积极探索水利建设新体制新模式
过去,兴修水利工程主要靠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和大规模动员群众力量,这种建设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曾作出过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创新思路,用市场经济的思路实施兴水战略,积极探索水利建设的新体制、新模式。
改革投融资体制,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建设领域。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对项目科学规划和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全面开放水利建设投资领域。区分水利工程的不同功能属性,采取相应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模式。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市场经济原则和现代产权制度、企业制度的要求,探索采取组建股份制项目公司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用水大户和民资、外资、国有企业等进入兴水工程投资和运营领域,形成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建设运营、市场运作筹资的水利建设投融资新体制、新机制,以广泛吸引社会资金,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快水利建设的步伐。
建立和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资源节约、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制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使之客观真实地反映水资源稀缺程度。全面推行阶梯水价制度,逐步完善分户、分类计量收费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引导高效利用地表水,限制开采地下水,鼓励使用再生水,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积极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市场,在坚持水资源国家所有、有偿使用原则的基础上,明晰初始水权,探索水权有偿流转的实现形式。建立规范的水商品供应和服务的听证、审批制度,加大水市场监管力度,切实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依法治水,探索建立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效率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改革,逐步克服水管理体制存在的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部门分割和政出多门的弊端。按照政企、政事、事企分开的原则,加快水工程建设企业、供排水单位、污水处理单位、水管单位和其他涉水建设服务机构的改革改制;按照有利于推进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建立完善协调高效的水事务管理体制;按照建、管、养并重的原则,结合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水利管理和服务体系。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全省建立起权威、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使城乡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各个环节协调统一起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完善有关水资源管理的法规政策体系,加大依法治水力度。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水利建设中充分倾听民意、体恤民情、珍惜民力,让水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树立人水和谐、永续利用的理念,自觉尊重和运用自然规律,维护水生态平衡,既满足上游地区人民的用水需要,又充分考虑和兼顾下游地区人民的用水需要;既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树立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相协调,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弘扬大禹治水、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齐心协力做好兴水这篇大文章,给河流以生机、赋水流以灵性,让清流活水润泽三晋大地,惠及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 (作者为山西省省长)
(来源:人民日报,2007-8-28)(水业中国网陆僶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