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经验教训中国可借鉴
(水业中国网上海站8月31日讯)8月22日~31日,瑞典议会环境和农业委员会代表团访华。代表团访问中国的目的是希望进一步了解过去的25年中国是如何克服困难赢得高速发展的。访华期间,代表团就中国的城市化、固体垃圾的可持续处理方案、水处理和水供给、农业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等问题同中国有关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期间,瑞典议会环境和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卡瑞娜·奥尔松女士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她强调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并不意味着环境污染的同步增长,在发展的同时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及其影响。中国和瑞典都要从过去所犯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再重复犯错。公众的积极参与,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不是正比关系
谈及此次访华总体印象,奥尔松女士深有感触地说:"瑞中两国在国土面积、人口、地理、气候等方面差异很大,但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环境污染的同步增长,两者之间不是正比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及其影响,"她补充说,"特别是中国,如果能减少空气和水污染排放量,无论对环境,还是对人的健康都是一种保护。"
奥尔松说,她这次到北京,对中国政府为奥运会所采取的环保举措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希望这些措施能在奥运会结束后继续施行下去,并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和地方所效仿的对象。奥运会留下的环境遗产应该使中国长久受益。
从错误中吸取经验
瑞典是一个发达国家,环境优美,在环境保护的许多领域都有中国可资借鉴之处。一同接受记者采访的瑞典议会环境和农业委员会议员叶波·约翰森先生认为,对中国而言,从瑞典所犯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不要再走弯路十分重要。对瑞典也同样如此,应从对方错误中相互学习借鉴。
比如说,中国应该减少煤炭的用量,特别是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再比如,污水应该处理后再排入江河湖泊等自然环境中。还有要减少高排放汽油用量,转而利用乙醇等生物燃料。还有,应该指导农民不要施用过多的肥料,因为这不但对农作物生长不利,还会导致环境污染,等等问题,不一而足。
奥尔松说,作为一个政治家、国家领导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所做出的决定,从短期来看也许大众会不喜欢、不愿做,会觉得麻烦,但从长远看,对国家是正确的选择,那么,这就是国家决策者应该做的。
公众选择对环保影响巨大
在瑞典,普通消费者和采购商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非常看重产品的环境影响,也非常重视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并将其作为购买产品的前提和要求。奥尔松指出,从消费和生产的关系上看,消费者实际上对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很大影响。比如说,瑞典消费者购买产品时,会探究这个产品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了生产产品有多少能源被消耗,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值是多大,对于进口产品他们也会考虑同样的问题。
约翰森补充了一个事例。他说,以前,瑞典的印刷品和清洁用品中含有漂白剂,法律也并未禁止生产商这么做,但消费者认为漂白剂是损害环境的,就自觉地不购买含有漂白剂的这些产品。现在,瑞典已经不再生产这类含有漂白剂的印刷品和清洁用品。公众推动环境友好产品发展的力量在这里得到很好体现。
环境立法注重信息公开
在制订和实施同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环境政策时,瑞典十分重视向所有公众充分披露足够的环境立法信息。在搞建设和开发时,也会有一个由不同部门组成的机构审议其对环境的影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在立法前,还会对一些规则进行试运行,组织公众投票。
2005年,斯德哥尔摩大区提出要制订一个"郊区汽车进城税"政策,拟对进入市区的汽车征收费用。政策试运行了半年后,斯德哥尔摩大区民众投票表示赞同。对此,奥尔松认为,民众在获悉所有政策信息、听到政治家的讨论、感受到政策实施的具体效果后,普通民众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政治家在制订环境政策时,不能只是为了制订政策而制订政策,还必须同时想到要给公众提供其他措施,比如加强公共交通能力,为公众提供更好的交通方式等,这样他们才能支持政府的环保决策。
(来源:中国环境报,2007-8-31)(水业中国网陆僶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