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江河“闭关”休息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8月31日讯)蒋冰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近日在《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让江河休养生息,就是对排放入江河的污水进行总量控制,让不堪重负的江河得以喘息休养。文中提出了“休养生息”的具体举措:严格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全面防治污染,强化综合手段,鼓励公众参与。这样一些手段,告别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之路。
让江河“休养生息”,是很多国家在经历了江河污染惨痛教训之后得出的经验。北美的五大湖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但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大量向湖区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导致湖水富营养化严重,蓝藻和水葫芦肆虐,动植物大量死亡。伊利湖由于蓝藻泛滥,甚至一度被称为“死湖”。同样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日本的琵琶湖因为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富营养化导致湖水赤潮和绿潮问题严重。还有欧洲的莱茵河,这条全长1300公里的河,是好几个欧洲国家的饮用水源,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德国战后重建,大批能源、化工、冶炼企业同时向莱茵河索取工业用水,同时大量废水排进河里,莱茵河水质急剧恶化,在污染最严重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城市附近的河水中溶解氧几乎为零,鱼类完全消失。莱茵河也因此被称为“欧洲的下水道”“欧洲的公共厕所”。
但这些江河的水质,都在“休养生息”后得到很大改观。据环保人士保守估计,江河水质要基本恢复,至少需要20年时间。虽然水质恢复的时间漫长,但至少可以让人看到一丝希望,如果不“休养生息”,每座城市的水流都将成为污染的策源地,成为死水,我们将再难逐水而居。
其实,在中国也有江河“休养生息”的例子。成都的锦江治理,几乎就是按照江河“休养生息”五大政策执行的,虽然目前水质没有恢复到被严重污染以前,但如果持续控制污染排放,再过十年,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一河清澈的水。
“休养生息”值得期待,但事实上,“休养生息”政策的执行力度,还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控制向江河排污,由于短期利益与治污之间的冲突,控制排污也一直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只有加强有力执法,加强公众监督,污染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理。
“世界上最后一滴干净水,将是人类流下的眼泪”,谁也不希望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来源:四川日报 2007-8-31)(水业中国郭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