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大量收购水务会不会降低居民福利
(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9月3日讯)近期,不少城市水务资产都“溢价”转让给外资水务巨头。8月22日,天津自来水项目49%股权转让项目,威立雅报出竞标价为21.8亿元,相当于最初资产评估价7亿多元的3倍;8月18日,扬州自来水49%股权标价1.8亿元转让,中法水务报出的8.95亿元的高价令业界感到非常意外。更早些时候,兰州、海口自来水厂的转让都掀起了同样的“溢价风暴”。针对外资可能垄断城市水价的担忧也随之而来。(8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城市水务市场化是大势所趋,符合当前我国公用事业改革的方向与原则。而市场化的最佳选择乃在于引进外资和民营资本。因为这有助于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及拓宽融资渠道,使得传统上城市水务由政府非市场化主持和运作的缺陷得以弥补。中国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表示,中国欢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进入城市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行业。
在此政策背景下,我们本来应该双手鼓掌欢迎那些具有强大的资本、技术和运营服务能力的优秀世界水务企业,进入我国城市水务市场。但近期,陆续有新闻报道,以威立雅水务和中法水务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正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在各地攻城拔寨,拿下多个水务经营特许权。法宝是溢价收购:以高出水业资产几倍的价格来收购我国地方自来水厂股权。表面上看,这似乎既契合了我国水务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又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没有理由不喝彩。
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真理,那些出手阔绰的外资水务公司,也绝非傻到家,甘做冤大头。正如有些文章分析的:在地方政府以高溢价向国际水务巨头出让水业资产的背后,隐藏的可能是公众将要长期为高额水价买单、本土水务企业被边缘化,以及影响中国未来的“水危机”。
政府的溢价所得,按照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的看法,实质上,是政府用其他资产、收益或者承诺交换所得。其背后,往往隐蔽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比如,按照《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对水务产品定价主要遵循成本收益法,成本只要“合理”就可以记入价格。政府一般会控制水价上浮,但当高溢价收购发生之后,政府心理上会被暗示,认为保证投资人收益理所应当,就会不断提高上限,而投资人也会想办法将价格尽快调到政府允许的上限。这就意味着,在这场政府和企业龌龊的“双簧”表演中,毫无话语权的城市居民未来只能与高水价为伴。居民的社会福利下降是不可避免的代价。
无疑,在上述政府——企业——民众3者之间的利益博弈中,民众的权利被忽略。更值得我们警惕和深思的,乃是地方政府在公用事业市场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公司化”趋向。
地方政府公司化,是一种极端的重商主义。指地方政府的行为特征呈现出类似公司的经济人理性倾向,具体表现为短视、追求自身的眼前利益,而忽略民众的长远利益,像盲目的招商引资、不惜以环境为代价追求GDP增长等。在以高溢价把本地水务产业股权出售给外资企业上,就表现了这一点。可以预测到的是,高溢价很有可能被政府肆意挪作它用,譬如建设面子工程、公款吃喝等等。
所以,针对当前外资可能垄断城市水价的担忧,关键不在于防止外资对各地水务产业的大肆侵吞,而在于如何消解当地政府的公司化倾向,使之在公用事业市场化过程中,时刻以民众利益为本,在切切实实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加强行业监督,做一个称职的守门人。
(来源:中国保险报2007-9-3)(水业中国郭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