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碧水蓝天,一个不再遥远的梦
(水业中国网上海站9月7日讯)数年前,很多到过广州的人在赞叹这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经济充满活力的同时,也对其空气充满阴霾和珠江的又黑又臭感到遗憾。
历来敢为人先的广州,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决心改变环境污染的状况。从1998年开始,广州大力推进城市环境面貌治理,2004年正式向环保总局申请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去年11月,广州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成为经济总量最大、建成区面积最大、工业企业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碧水蓝天",对于广州人来说,不再是奢望。
治水:让珠江水变清
今年7月15日,广州市再次组织了3000多名市民参与的横渡珠江活动,见证了珠江综合整治的成果。
"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有效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说。
近年来,为了拯救珠江"母亲河",广州市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行"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投巨资建污水处理厂,重金实施截污工程,搬迁甚至关停并转珠江两岸的工厂……这一切换来了珠江水质的改善。"一年初见成效、三年不黑不臭、八年江水变清",珠江的整治目标在一步步变成可以触摸到的现实。
多年努力治水,使珠江广州河段提前实现了"三年不黑不臭"的目标。2006年,珠江广州河段水质明显改善,由2005年的Ⅴ类标准提高到Ⅳ类标准。广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81%,比2005年上升1.02个百分点。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在广州的二沙岛,每到傍晚都会有大批的市民漫步于珠江江畔,旁边是广东美术馆、星海音乐厅等各具特色的建筑,满载游客的"珠江夜游"游轮在江面穿梭。珠江,已从广州的"污点"成为"亮点"。
"治气":让呼吸变得顺畅
"十年前,广州的空气别说多差了,都不敢开窗户。晚上到楼顶上一看,黑乎乎的,连一颗星也看不见。"暨南大学毕业后留在这座城市的全彬告诉记者。
为了让群众呼吸到清新空气,广州打响了一场从源头治理大气污染的"攻坚战":坚持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2006年累计形成9.8万吨的脱硫能力,比2005年增加一倍;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走在全国前列,2006年成为继北京之后第二个提前实施国Ⅲ标准的城市;迈入"清洁能源"时代,公交车和出租车已全部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摩托车全部退出中心城区;严格控制工业废气和扬尘污染,强化饮食业污染整治,8500多家餐饮服务单位改烧管道煤气、液化石油气,油烟污染投诉大幅下降,3000多个工地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
记者从广州市环保局了解到,近年来,广州市共投入700多亿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环保建设资金占GDP的2%以上。经过一系列措施,广州市2005年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06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上升到91.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0.0%、4.3%和22.7%。
"现在广州空气好多了,天也蓝了,晚上一抬头就可以看见月亮星星。"全彬由衷地赞叹着。
碧水蓝天:惠及千万老百姓
山更青了,地更绿了,天更蓝了,水更清了,一个"绿色广州"呼之欲出。从2003年9月开始,广州市委、市政府启动了"青山绿地、蓝天碧水"民心工程,4年来,这一举措惠及千万百姓。
广州南部的小洲村,不少老人每天清早都来到河边散步。这个村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00多位。这里是珠江的后航道。海珠区环保局局长罗可尧介绍说:"原来河道污水横流,鱼虾都没有了,通过整治,夏天有许多人在这里游泳,村民又开始用河水洗衣服了。"
碧水蓝天的宜居环境对于广州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从有着"广州之肺"美誉的白云山下来,沿途经过绿树成阴的麓湖路,绿树红花随处可见,不远处的麓湖在阳光下波光粼粼,再加上南方湿润清新的空气,让人感到这才是真正的"花城"形象。
2006年,由国际水协会和建设部主办的"第五届世界水大会"上,广州市捧得"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成为近年来大力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广州"的明证。
(来源:新华网,2007-9-7)(水业中国网陆僶睿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