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谭永泰(左)和刘兆机(右)大力反对在沙田滤水厂推行公私合营(本报摄)
据了解,政府打算在十一月再将沙田滤水厂项目提交立法会讨论,水务署工会联席会议发言人谭永泰批评,「没有经过全面风险评估而贸然将公私合营模式应用在沙田滤水厂上,可以说,政府完全是为了PPP而PPP。」
他直指政府正推行的多项计划,包括西九龙文娱中心,刚公布的保育湿地政策,以及水务署的沙田滤水厂,都是采用公私合营模式。谭永泰不讳言,「三个计划都可看到,明显是利益输送。这是否另一个数码港?其实官员都不会否认,数码港是地产项目,维港巨星汇是公私合营,但政府却未有受到教训,从市民的角度,政府搞这些事是否卖家当?是否将市民拥有的资源输送去大财团?我很担心。」
谭永泰透露,政府在完全未与署方沟通的情况下大力推行公私合营模式,而署方对计划毫不知情,完全被蒙在鼓里。「当初说推PPP也只是影响沙田滤水厂,几经催促之下,政府才逐步将计划揭露出来,当他最后说给议员听时,原来是涉及整个九龙供水网络都包含在内,我们吓了一跳,因为影响到八百名员工。政府不但没有公开透明地与我们坦诚讨论,还不停在背后加快做工作,令我们觉得事件不可接受。」
他说,原本定于上周约见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表达联会的诉求和提出关注,并了解局方对水务署的要求,但廖秀冬因为另有会议而取消。
谭永泰表示,联会已致函给特首董建华,表明联会坚决反对将「公私营机构伙伴合作计划」应用于供水事务上的立场,希望政府考虑搁置计划。他说,假若政府一意孤行推行公私合营,他们不排除号召员工上街游行,扞卫诉求。
滤水厂公私合营市民恐捱贵水
制水危机的警告刚在港响起,每日供应本港四成食水的沙田滤水厂亦敲响了警钟。政府决定以公私合营模式(简称PPP)重建沙田滤水厂,且势在必行。但有水务署人员警告,政府未定下完整的供水政策即推行公私合营会对供水监管、水价和水质保证造成影响。他们明言,本港供水系统网络严密,一环扣一环,沙田滤水厂是最中心的一环。一但松开,其余各供水设施势将逐步被私人财团蚕食,届时市民无可避免要受「贵水」之苦。
政府水务专业人员协会主席刘兆机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政府自去年始推行沙田滤水厂的公私合营概念,并做了两份报告,但内容不完整且很偏颇,无法体现政府有长远而完整的供水政策外,在供水监管、水价、水质保证方面都存有问题。
影响三百万市民
「沙田滤水厂是一个心脏,以它现在的供水能力,提供了百分之四十的供水给全港市民,影响整个九龙区、沙田区和大半个港岛区,影响人数达三百万。我们觉得政府急于推行公私合营计划,没有全面的风险评估,只是要达到短期目标而推出。」刘兆机表示,协会极关注在公私合营计划下造成的后果,特别是二、三十年后滤水厂的运作。
他指出,在政府报告中提及的风险评估和分配,大部分最终需转嫁回政府身上,政府在财政安排上也有引导错误之嫌:「最初政府推销公私合营计划,是说政府不用出钱,私人公司出钱,工程是六十亿。但其实只是工程实行的现阶段不用马上付钱,在这种公私合营的模式之下,二十或三十年之内,政府每一分一毫都要完全给回承办商。而且也没说将来有水质变化、供水或水旱的问题之下,承建商可以做什么,在那些问题出现时,风险仍在政府身上。」
忧浪费六十亿元
刘兆机认为,沙田滤水厂的重建工程其实也有节省空间,因为沙田滤水厂是独立运作,其它部分只是将其输水量不断加快,达到最终要求,现有的工程已很具弹性,未必需要用尽六十亿。但若与承办商签下合约,即使将来发现没有需要扩建,都需履行合约要求,白白浪费六十亿。
「当初政府推出工程时说,工程要够大,才有吸引力。这不排除是选一块较大的『肥肉』让私人承建商获益。」刘兆机一针见血地说。他比喻「全港的供水网络很像一块他解释,本港的供水网络严密,除了沙田滤水厂外,附近几个滤水厂如大埔滤水厂、马鞍山滤水厂等都在供水上互补长短,提供服务,很难将中心完全分割出去。如沙田滤水厂实行公私合营后,其余各供水设施也会逐步被蚕食,直至整个水务署的工作都外判为止。
供水网络难分割
刘兆机举例说,沙田滤水厂提供半个沙田区的供水,另一半由马鞍山滤水厂提供。沙田区由两个滤水厂一东一西两边供水,因此每次爆水喉或停水时,水务署可调整供水压力,互补长短去保护沙田区的食水,其它网络亦如是。「供水设施是一环扣一环,我们看不到为何沙田滤水厂可以单独拆出来给私人承建商。如同为供水划下一条线,一过了线就由水务署负责,这是不可能的。沙田区是我的责任,过了狮子山就不负责了,市民听见也会怕。」
至于届时滤水厂的实际运作模式与私人承建商的配合,刘兆机预言,合约无法兼顾多方因素,争拗无可避免,甚至可能因为有新要求而加价,新收费一定会出现。「可能因为这样,顾问公司想将饼做大,才先以沙田滤水厂作引诱,但一旦重要一环松开,就不可以保证服务了。」
他促请政府先进行全面供水的风险评估,再订出长远的水务策略,并充分咨询市民,增加他们对水价及水质的信心。
(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