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景不长
清澈的江水仅流了10公里
珠江发源于云南境内马雄山。当我们来到珠江源头,不禁被这里秀丽的风光和潺潺的清泉深深地吸引。只见郁郁葱葱的丛林中,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从开满鲜花的岩洞中流出,汇聚成碧绿的深潭,然后形成一条小河从清清的草地上蜿蜒流向远方,形成珠江主干流——西江上游的南盘江。
这就是美丽的珠江源!当地环保部门人士告诉我们,珠江源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90多种植物很好地保护了母亲河的源头。
花山水库,位于马雄山下的青山环抱中,是曲靖地区的饮用水源地,库区的水为优质的I类水,这里的水可以直接饮用。
然而当我们继续往前走,黑色的大烟囱突兀于眼前,滚滚浓烟直入云霄。据当地环保部门人士说,那是焦炭厂的焚化炉,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将煤炭等物放进去烧,烧出一车车焦炭。南边三十米处一排厂房一字排开,那是一座用煤作燃料的发电厂。而焦炭厂和发电厂的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了南盘江。而这里距美丽的珠江源头只有10公里!
据记者了解,曲靖——这个珠江源头第一市,还有着云南最大的化工企业云维股份和纸厂及众多的采煤企业。据对该地主要河流9个省控监测断面的监测,其中44%的水质竟为劣质的V类水!南盘江及珠江另一条支流北盘江污染物就有镉、总磷、氨氮、氟化物等等。
曲靖环保局温副局长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对于这些污染,当地老百姓意见很大,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全国的人均GDP已上千美元,而曲靖才800美元。当地资源非常丰富,仅煤的贮藏就占云南省的50%。西部大开发给了我们经济发展的机遇,经济发展与环保的平衡难度相当大,我们也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治理污染。
严重破坏
采矿污染使江水变质
昔日人称贵州“人无三分银”,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西部大开发之后,贵州人意识到这里“处处是金银”,然而资源采掘及加工业蓬勃发展,对珠江水系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不可估量。
贵州省环保局一位负责人说,煤炭资源的开发对植被的破坏尤为严重,煤矿废水和洗煤废水的排放,对珠江水系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而作为金矿主产区的晴隆、普安、兴义等市县因生产工艺落后和渗漏,导致含氰废水进入水体而直接“毒化”。据2004年度监测,南盘江水系共布设5个水质监测断面,II类水质占20%,不能作饮用水的III类水质占40%,水质劣于V类水质的竟占了40%。水系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氨氮和总磷超标。
国家环保局华南环境科学所彭晓春博士曾多次考查珠江水系环境,他说,湖南矿业的开采对珠江另一条支流北江污染也非常严重。据对湖南郴州的宝山铜矿区和柿竹园矿区进行的严密检测,污染半径分别是大约36公里和25公里(当然,污染区域是一个不规则的形状,不是完整的圆)。以此计算,每一个矿区的污染面积可能会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平方公里。
北江到了广东,流经韶关市翁源县新江镇上坝、小镇两村,这里曾是当地有名的鱼米之乡。而自1986年大宝山矿(包括铜锌等多种矿物)开采之后,大量废水流入河流,沿河鱼虾大量死亡,150亩鱼塘全部失收。
此外,在这个地方,由于污水含有大量重金属元素,长期灌溉农田,造成重金属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土质被破坏,农作物产量逐年下降,受污染严重的100多亩农田已荒废,土壤含铅量超标44倍、含镉量超标12倍。
彭博士说,一些特定种类的矿产,往往伴生着大量有害重金属,包括镉、砷、铅等等。没有开采的时候,这些有害重金属被固定在矿床里,矿产被开采时它们也被“解放”出来。正常情况下,这些采矿区似乎没有太大问题:他们都建造有尾砂库(即建造一个大坝来拦截废矿渣的区域)。
中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却说“一旦碰到‘100年一遇’、‘50年一遇’的洪水或者其他意外因素时,这些尾砂坝或者被冲垮,或者是因高度不够而发生泄漏,带有很高浓度重金属的污水就蔓延出来。这种事故一旦发生,往往下游上百公里的河道、以及河道旁的田地都受到污染。”。
他告诉记者,很多矿主在建造这些尾砂坝时为了节约成本,都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造出的尾砂坝厚度不够,抵挡不了洪水。而事实上,即使尾砂坝没有问题,开矿对水系的危害依然避免不了:重金属可以通过尾砂库的排水、土壤渗漏等渠道扩散到河流中。
水乡无水
城市水源危机相当严重
不可思议的是,由于污染,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珠江目前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突出问题。彭晓春博士说,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泄入河,致使流域水污染日趋严重,造成水质性严重缺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据记者在珠江流域调查,发现这里大多数城市都没有建设污水处理厂,即使建成也因为资金问题而无法运转。曲靖环保局温副局长说,前年该地投资了1.1亿元建污水处理厂,但运行成本达0.8元/每立方,当地的污水处理费仅有0.5元/每立方,财政再也拿不出钱,因此至今无法运转。
据统计,2004年,珠江沿岸六省的污水处理率为广东35.7%,云南15.4%,江西5.2%,广西7.8%,湖南13.7%,贵州5.9%。
梧州是西江中下游的一个约500多万人口的城市,它的主要工业有电子工业、牙膏、洗涤剂等日用化工产业,工业产值在广西名列前八名,然而这个地级市却没有一座污水处理厂,生活和工业污水直接排入江中。当地市民告诉记者,枯水季节流经南宁已被污染成青灰色的邑江在这里有时会变成黑色,与从旅游城市桂林流出的桂江在这里汇合,由于两江黑白分明而被当地人称为“鸳鸯”江。
到了珠江下游——珠江三角洲,工业企业更是大量增多,尤其是广州,水污染异常严重,所排放的废污水已经占到整个珠江水系的58.6%。
广东省环保局珠江综合整治办公室陈铣成处长说,20年来,珠三角乃至全国一直承受西方污染物的转移,当时对水体污染的严重性不太了解,塑料厂、鞋厂、五金、电镀等高污染工业,由其他国家引进到中国,都对水资源造成了相当大的污染。现在,这些污染的治理成本都相当高。
据初步统计,广东省工业污染企业就约有1.8万多个,量大,面广,而且分散。有关部门近年来的资料统计,每年经八大出海口门进入珠江河口的污染物大大超过珠江河口的自净能力,以致水体无机磷、氨碳含量增加,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加重,溶解氧持续下降,导致赤潮频繁出现,1998年春肆虐于珠江口的赤潮,其规模之大、受灾之重达历年之最。近些年来,珠江三角洲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水环境,但距离治理标准仍然有很大距离。
水乡无水可用已成为严峻的现实问题,城市供水水源一迁再迁,广州市的例子当属典型。广州市地处三江下游,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因水质污染严重,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V类(重度污染)标准,市区内的水厂有的限制供水,有的停产,被迫花巨资改向离市区几十公里外的顺德水道、东江北干流取水。
市环保局一位负责人坦言,西部整体水源污染都比较严重,可以说是全流域污染,工业、农业、生活污水,都是水源水质污染的根源。
难题难解
跨境治污大不易
2000年8月26日,跨江西、湖南两省的九州江河堤水库库区上游河段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造成大量鱼类死亡,严重影响群众正常用水,从此拉开了治理珠江跨境水污染的序幕。
在三水采访时,该地环保局毕局长告诉记者,前些年三水有八家电镀企业排污严重污染了下游的佛山、广州,两地对此意见很大,引起纷争。经过多年的交涉,三水才下决心关闭这八家电镀企业,然而关闭不久,这些电镀企业4家迁到了高要,4家迁到了清远,继续污染珠江。为此三水与两地又继续进行多次交涉但未能解决。毕局长说,其实以前电镀厂也污染了三水,只不过以前是“污染我的腰”,现在是“污染我的嘴”。
“跨境污染不断增加,已成珠江的又一大难题。”陈铣成处长说。
他认为由于行政区域限制增加了协调合作治污难度,以致跨地区水污染问题成为难治、不治之症。跨地区水污染,如果再不好好治理,不仅会影响群众健康,还会导致污染地区上下游之间的矛盾,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
陈处长说,我国已经开始施行了《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按照这些法律法规,对于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纠纷,由有关地方政府协商解决,或者由其共同的上级政府部门协调解决。然而,跨境污染,实际上却非常难解决。
据了解,河流遭受跨境污染后,如果邀请污染方面参加检测,他们很快就会把污染项目暂停,然后拖时间,遭受污染的水体就会在一段时间内自我净化,降低污染程度,让有关方面拿不到证据;而单方面调查的结果,又缺乏权威性。因此,如果没有公正、权威的调查机构及时介入,到最后连举证都相当困难。目前水资源实施的是行政区管理,水资源的连续性和管辖权的断裂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游污染下游遭殃的事情肯定会重演,到底谁有资格认定污染源?谁的检测结果更权威?法院应该相信谁的调查结果?对此,不少专家建议,尽快建立根治水污染的“区域法”,否则类似的问题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专家建议
建立上下游协调发展机制
记者在珠江流域采访过程中,珠江沿岸老百姓无不对珠江的污染忧心忡忡,怎样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呢?中上游省份有关人士提出了建立补偿机制的问题。他们认为上中游城市为保护环境所支付的成本较高,如果要保护性的开发就需要下游发达地区提供一定的补偿。
陈铣成处长说,补偿机制不失为一种办法,目前广东省也正在着手建立这种机制,今年广东省就拿出1.5亿元在珠江另一条支流——东江上游的赣州境内建立生态林基地,以后还会在其他支流建生态林基地。
同时他也说,广东每年纳的税收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这些税收中就有大量对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及对上游建公益林的补助,这些通过财政转移就是对上游地区的补偿。如果以后国家明确广东税收中有一个对上游环保补偿税种,对珠江上游环保工作就更为有利。
彭晓春博士则说,其实这就是一个协调发展的问题,建立协调发展机制比补偿更为重要。他认为珠江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系,过去一直没有进行全流域研究,致使全流域没有一个统一规划,如果听之任之,5年后,这条河又将成为第二条长江,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损失达上百亿。因此,进行可持续的城镇体系建设、产业集群、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研究规划,不仅可以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流域科学开发,提升城市红利,每年增加的效益更是不可估量,更重要的是使西部大开发与东部相结合,找到一个合作捷径:即通过全流域的开发建设,使东部的物质资源与西部的自然资源开发、东部的轻工业与西部的装备工业、东部的市场资源与西部的消费资源、东部的资本与西部的投资市场、东部的高新科技与西部的高新科技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使区域开发与城市化能在现代化的开发建设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水平上大大提高一步,推动全流域可持续发展。
据悉,目前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正在进行《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开展《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推动国家批准实施《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
彭博士认为将来还要逐步建立《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实施跟踪信息通报制度;不定期组织对《珠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探索建立跨省级行政区河流跨界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成立泛珠三角区域跨省级行政区河流水污染防治协调机构,确定跨省级行政区重要河流交界的水质控制断面和标准,逐步建立水环境安全保障和预警机制等一系列的机制,以更好地保护珠江的水环境。
另外不少环保专家认为,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也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要点。(记者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