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是我国首次开展的一次区域性综合节水示范项目,其目的是要为我国北方地区和全国严重缺水地区探索一条水资源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路,为我国“十五”期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政策、法规、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2002年3月,水利部确定张掖市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以来,张掖市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紧锣密鼓的全面展开。在过去的一年中,张掖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首先在梨园河、洪水河灌区取得试点成效的基础上,编制了有关方案,在全市6县区相继展开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工作。
变“要我节水”为“我要节水”
张掖市建设节水型社会,既要满足当地的用水需求,又要保证完成为内蒙古额济纳旗的泄流分水需要,具有特殊深远的意义。在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中,张掖市将重点项目投资、工程建设、下泄分水、生态保护相挂钩,层层量化分解任务,调动了全民开源节流的积极性。在试点中,张掖市把用水制度改革作为重点突破口,以此带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张掖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用水制度改革以水资源的商品化和科学配给为核心,严格论证,有序推进。在改革之初,水务部门通过全面调查,摸清本区域水资源现状、国民经济现状、各行业、各部门用水现状、水利工程现状、土地利用现状等。以此做为改革基础,对农户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即先根据各类作物多年来每亩用水量的平均值和今后十年内二、三产业、生态、生活用水的发展目标,生产单位的用水指标,确定灌区的总用水量。最后再根据灌区内农户承包地的数量,确定农户的水权及水量,并颁发《水权证》。
在改革中,张掖制定了水资源管理、水费计收、水权交易、水利工程管理等一系列完备的制度,并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水资源管理,协会成员由农民选举产生。“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将水权分至各农户,向农民出售水票,管理配套水利设施,以及处理农民用水交易纠纷等。
水权制度改革后,水资源开始变为商品,农民用水完全实行“水票制”。梨园河灌区兰家堡村“农民用水者协会”副会长周兴明介绍说,水权制度改革前,灌溉是“三不浇”,即阴暗天不浇,刮风天不浇,阴雨天不浇,水都白白流失了,而村民事后硬找水管部门要水,纠纷不断。现在农民可根据《水权使用证》标明的水量购买水票,用水时先交水票后放水。如果超额用水,需通过市场交易从有水票节余者手中购买,价格也是“随行就市”,用水纠纷也很少发生。
梨园河水管处副处长李光明介绍说,梨园河灌区试点一年时间,比往年减少用黑河水达1055万立方米,少提取地下水达320万立方米,与试点前相比亩均节水45.8立方米。变要我节水为我要节水,在灌区内已深入人心。
据张掖市水务局统计,截止目前,张掖市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24处,中小型水库43座,塘坝35座,总库容2.02亿平方米;兴建干渠、支渠814条,提灌站141座,配大套机井4489眼,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378.6万亩,其中农田灌溉面积为317.7万亩,林草灌溉面积达60.9万亩,为今年在全市开始推行节水型社会试点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农业生态”成就“生态农业”
“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确保了黑河分水目标的实现……”张掖市委副书记管钰年的一番话,听了令人备受振奋。
2002年3月,水利部确定张掖市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试点后,张掖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尽快实现张掖由产粮大市向经济强市转变。同时决定实施“三禁”。即禁止新开荒地,禁止移民,禁种新上高耗水作物。截至去年底,张掖市已压缩用水量大的水稻面积8.4万亩,带田作物23万亩,并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8万亩。2003年,张掖将把剩余的1.6万亩水稻全部压缩,从此告别种植水稻的历史。
与此同时,张掖市按照“跳出农业抓农业,反弹琵琶抓农业”的思路,确立以用水少、效益高的草畜、果蔬、制种、轻工原料四大主导产业,在政府的强力扶持下迅猛发展。目前,张掖市已形成了苜蓿草块、脱水蔬菜、番茄酱、啤酒麦芽、葡萄酿酒、农作物制种等10大龙头企业群体,带动全地区发展各类制种54万亩、优质牧草43万亩、精细蔬菜22万亩、中药材25万亩以及其它经济作物近9万亩。
据张掖市水务局介绍,近两年来,张掖市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通过结构调整,仅种植业一项比2000年减少高耗水作物49万亩,减少黑河引水9800万立方米,新增黑河下游的下泄量达3900万立方米;通过投资近7亿元的工程建设,可减少黑河水引用量达2.6亿立方米,新增黑河下泄量达1.12亿立方米;通过用水制度改革,试点灌区平均每亩节水45.8立方米;农民的水费负担比原来每亩平均减少7元。
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了张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确保了黑河分水目标的实现。据介绍,两年来,张掖市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初步试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8%,达75.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16%,达3.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32元,达3092元。自2000年开始实施黑河水量调度以来,张掖累计向下游输水22.5亿立方米,连续3年完成黑河水量调度任务,为改善下游生态环境、促进黑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居延海“碧波荡漾、波涛滚滚”的喜人景观。
张掖市市长田宝忠介绍说,2000年张掖市粮经比例是52∶48,经过两年的调整,目前张掖的粮经草比例已达到35∶57∶8。这一良性发展的趋势得到了众多农业生态专家的高度评价。按照张掖市的近期调整规划,到2005年,张掖市将形成100万亩优质牧草、100万亩农作物制种、100万亩经济作物和100万亩粮食生产的基地规模。届时,张掖市将基本形成以“生态农业”为理念的节水型经济新模式,张掖农业经济也将以综合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步入“节水型社会”。
(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