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陕西省水利厅介绍,今年渭河泛滥成灾的直接原因是渭河支流堤防薄弱,根本原因则是因为三门峡水库长期高水位运行抬高潼关高程,加剧泥沙淤积。
由水利部负责人带领的专家组最近来到渭南现场考察,详细了解渭河淤积和渭河洪灾情况后,召集陕西、山西、河南三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专家学者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与会者认为,渭河变成地上悬河,主要责任在于三门峡水库长期高水位运行。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门峡水利枢纽的修建,潼关高程不断升高,造成黄河、渭河、洛河交汇区的严重泥沙淤积,渭河入黄口形成了高约5米的一道“坎”,潼关以上库区泥沙淤积达48亿吨,而且还在继续,致使渭河“水小险大、灾大”。据水利部门监测,今年渭河下游最大的一次洪水流量只有3500立方米每秒,水位却比1954年76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高出3.95米。
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秦云全总工认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运用后,三门峡水库的防洪、防凌、供水等功能已经有条件重新定位,可兼顾到陕西数百万群众的防汛安全。
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洪小康介绍说,三门峡水库低水位运行可以使潼关高程降低2米,从而大大解决渭河问题。来自黄河管理委员会的信息表明,今年8月底洪灾发生时,三门峡水利枢纽已经通过敞开泄洪、削沙减淤等措施使潼关高程有所降低。
来源:新华网